7月24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北京城市副中心条例(草案)》,这是城市副中心条例首次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本次立法旨在全面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定位,更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总结固化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经验,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记者注意到,此次立法对加强区域协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多项具体规定。例如,引导与行政职能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服务机构迁入,支持城市副中心承接符合发展定位的央属、市属资源和总部企业。
同时规定,与雄安新区健全多层级工作对接机制,实现错位发展,共同形成服务首都发展的新两翼。草案还明确了与北三县推进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重点,提出要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控联治、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加强协同。
支持城市副中心创新存量用地盘活利用路径
此次立法创新管理制度,解决规划建设实践问题。比如,解决土地利用中遇到的制度问题,规定城市副中心管委会合理确定建设用地年度减量任务,优化农用地转用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制定和更新北京城市副中心基准地价,细化战略留白用地管理规则,明确划拨建设用地使用权出租管理,规定高质量建设特色小城镇。
同时,解决城市更新动力不足,探索土地、资金、建筑规模等方面创新模式。如草案规定,支持城市副中心创新存量用地盘活利用路径,合理确定更新模式,探索低效土地盘活利用机制。城市副中心应当制定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完善工作组织和协调机制,鼓励通过市场化方式推动城市更新。
此外,草案还明确了交通体系、水务体系、智慧城市建设、城市安全运行等方面的优化管理要求。
例如,草案规定,支持城市副中心构建以人为本的交通体系,提升区域交通辐射能力。城市副中心应当优化交通网络,加强与中心城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推进轨道交通建设、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发挥公共交通对城市空间优化和功能提升的引导作用;加强重点区域交通综合治理,改善出行环境,提升交通服务能力;推进智慧信控、智慧交通大脑建设,提升交通智慧化水平,推行交通需求调控引导绿色出行。
城市副中心加快布局未来健康等医疗服务场景
此次立法明确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定位和产业布局,推动发展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种业等六大产业,支持培育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能源等未来产业。
同时,明确产业发展策略和发展路径,推动科技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强化产学研合作,推动高精尖产业集聚发展,强化场景供需对接。
如草案规定,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在城市副中心同步试点实施,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导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城市副中心转化。
草案还提出,支持城市副中心围绕文旅消费、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强化场景供需对接,培育打造和开放推广应用场景,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应用,促进企业发展和产业集聚。
城市副中心要加快布局未来健康等医疗服务场景,推进医产协同;加快布局时尚、文化、数字、体育等消费场景,建设新型特色消费圈;推进城市空间花园化,促进社会协同共建花园场景;支持平台企业开拓新领域、发展新业态。
设“绿色发展”专章,推动发展绿色转型
此次立法设立“绿色发展”专章,突出绿色示范,推动发展绿色转型。
在绿色生活方面,立法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加强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引导绿色出行;鼓励大型活动组织者通过购买碳配额等方式抵消温室气体排放量。
在绿色生态方面,规定支持污染治理,严格实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绿色空间品质。
在绿色能源方面,推动可再生能源和余热资源开发利用,拓宽绿色电力应用范围。如草案规定,城市副中心应当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余热资源开发利用,推动光伏发电广泛应用,促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此外,草案还规定,支持城市副中心建立完善绿色发展标准体系,推动城市副中心范围内适用的地方标准转化升级。
推进与北三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轨道交通连接
加强区域协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本次立法一个值得关注的看点。
草案规定,支持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各有分工、互为促进、错位发展,健全多层级工作对接机制,加强优势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共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深化公共服务对接,推进数据共享,畅通要素流动,共同形成服务首都发展新的两翼和京津冀区域新的增长极。
同时规定,推动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有序迁入城市副中心,健全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运行管理保障机制,支撑市级政务功能高效运行,服务保障首都功能。引导与行政职能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服务机构迁入,支持城市副中心承接符合发展定位的央属、市属资源和总部企业。
此外,草案还规定,北京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的要求,重点从四个方面推进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
具体包括: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轨道交通连接,完善跨界交通路网,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提高通勤效率;加强生态环境联控联治,健全联合执法机制,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共同建设交界地区生态绿带。
密切产业发展协同协作,鼓励产业园区对接合作,搭建产业项目推介洽谈平台,推动形成梯次布局、合理分工的区域产业新模式;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支持北京市优质教育、医疗、养老资源向北三县延伸布局,依法有序推进政务服务通办、数据共享。
创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