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的“莒”字,正确的读音是“jǔ”,和“举”字的发音非常接近。然而,很多人一看到这个字,往往自然地念成“lǚ”,与“旅”字的读音相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可能是“莒”字较为罕见,平时不常见到,大家不熟悉它的正确读法,所以习惯性地按相似字音念出错了。但实际上,这个字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代表了一个古老而重要的诸侯国。
莒县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片土地就已经具有极高的战略地位。那个时代,周王朝实行封建制度,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国,莒国便是其中之一。莒国的国君姓己,传说是少昊的后代,属于东夷民族。最初,莒国的都城设在如今的胶州市一带,后来才迁移到现今的莒县地区。这个历史迁移反映了当时诸侯国的政治变动和战略调整。
或许你听说过“毋忘在莒”这个耳熟能详的典故吧?这个故事正是发生在莒国。春秋时期,齐国内部动荡,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协助下,逃亡到了莒国避难。后来,他得以回到齐国,成功登基成为君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但在称霸后,他开始有些骄傲自满,鲍叔牙便用“毋忘在莒”这句话提醒他不要忘记当初在莒国的艰难时光,要保持谦逊和初心。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成为激励人们不忘本心的经典名言。
在春秋战国时代,莒国曾是山东地区的重要力量,与齐国、鲁国并列。史料记载,莒国不仅多次参与与邻国的军事冲突,还积极参与外交活动,展现了其作为诸侯国的实力和影响力。然而,到了战国末期,莒国最终被楚国吞并,结束了它作为独立诸侯国的历史。尽管如此,莒县的地名却延续了下来。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莒国遂改为莒县,归属于琅琊郡管辖。此后历经汉、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莒县的名称始终未变,一直沿用至今。
展开剩余80%进入近现代,莒县也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抗日战争时期,莒县是重要的抗日根据地之一。1940年,中共在莒县建立了政权,多次组织武装斗争,打击日伪势力。解放战争时期,莒县成为解放军的重要后方基地,为淮海战役等重大军事行动提供了坚实支援。可以说,莒县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变迁中见证了从诸侯国到现代县城的演变,它的名字不曾改变,这在中国众多县城中实属罕见。
说到文化特色,莒县可是莒文化的发祥地。莒文化是山东三大地域文化之一,与齐文化、鲁文化齐名。莒文化的核心区域涵盖日照和莒县,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这里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彰显了古代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例如,陵阳河遗址是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重要遗址,距今约有4800年历史。1957年,当地村民在洪水退去后意外发现了大量石器和陶器,随后考古专家发掘出35座古墓和超过1230件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是陶尊上的刻画符号,被认为是汉字的早期雏形,年代甚至比甲骨文还早1500年,证明了莒地先民的高度文明。专家们推测,这些符号与当时的祭祀活动相关,可能记录了部落的生活与信仰。
浮来山上的定林寺也是莒县的文化瑰宝,寺内有一棵近4000年树龄的银杏树,被誉为“天下银杏第一树”。这棵银杏树高达26米,树干周长15.7米,树冠覆盖面积超过20亩。据传这棵古银杏种植于商代,历经数千年依然枝繁叶茂。每逢秋季,金黄色的银杏叶铺满山间,吸引无数游客慕名而来。相传这棵树是古时一位僧人亲手栽种,后来成为当地的象征性标志。
此外,莒县境内共有1291处历史遗址,包括古城墙和大型墓葬群。城阳街道的“三城相套”“两河夹城”布局体现了古代城市规划的卓越智慧。“三城相套”是指古城拥有内城、中城和外城三重防御体系;“两河夹城”则指沭河和青龙河环绕古城,形成天然屏障,这种巧妙的布局既实用又具战略意义。
莒县的民间艺术同样精彩纷呈。莒州剪纸作为当地传统手工艺,用红纸剪刻出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寓意吉祥如意。每逢春节和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剪纸作品,营造喜庆氛围。还有莒县大鼓书,这是一种说唱艺术形式,老艺人伴着鼓点和快板,讲述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尤其深受农村百姓喜爱。
现代发展方面,莒县表现不俗。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63.75亿元,同比增长4.5%,在县域经济中成绩突出。经济结构呈现工业、农业、旅游业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格局,形成较为平衡的发展态势。
工业方面,莒县经济开发区自2000年成立以来,吸引了168家企业入驻,其中包括1家世界500强企业和3家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285家,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增长15.9%,电力热力供应业增长更是达到了69.37%。开发区内设有国家级实验室和18个省级研发中心,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大动力。地方政府还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极大地促进了企业投资热情。
农业方面,莒县已建成102.82万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110万亩次。拥有2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89家合作社和1094家家庭农场推动着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招贤镇和安庄镇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分别获得省级1000万元奖补资金。莒县的大姜以个头大、味道浓著称,远销全国,并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旅游业是莒县经济的一大亮点。投资39亿元建设的莒国古城,占地960亩,建筑面积37.3万平方米,成功复原了从春秋时期到清朝的建筑风貌。古城内有莒王宫、城阳王府、文昌阁等十大景点,以及大型实景演出《毋忘在莒》,吸引了大量游客。2023年,古城被评为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繁荣。
浮来山景区以“天下银杏第一树”闻名,每年11月中旬,金黄的银杏叶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定林寺建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文学家刘勰晚年隐居之地,寺内校经楼由郭沫若题写匾额。陵阳河遗址文化公园则展示了大汶口文化的辉煌成就,陶尊上的文字雕塑成为该地标志。2023年,莒县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40亿元,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文化保护方面,莒县投入2100万元升级烈士陵园,建成了26处红色教育基地,弘扬革命精神。教育和医疗水平稳步提升,新建学校改善了教学环境,县医院引进先进设备,乡镇卫生院服务质量也有明显提升。总体来看,莒县在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成效显著。
至于名字读音为什么老是被念错?这主要是因为“莒”字在现代汉语中非常罕见,普通大众对它的读音不熟悉。此外,“莒”字的结构与“吕”字相似,都是上下结构,下面是个“口”字,容易让人误以为是“lǚ”音。其实,正确读音是“jǔ”,第三声。古代“莒”是国名,后来演变为地名。《说文解字》中有解释:“莒国也”,体现了它深厚的历史渊源。当地居民自然知道怎么念,但外地游客往往念错,导游们也经常要纠正这一发音错误。
其实,念错地名在中国很常见。比如陕西的“柞水县”,很多人误读成“zhà水县”;山西的“隰县”也常被念成“xī县”,都是因为生僻字导致的发音混淆。莒县的名字被念错,也属于正常现象。反过来,这个小小的“错误”也为莒县增添了趣味,让人听到这个名字时印象更深刻。
经过这么多介绍,你是不是对莒县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个拥有三千年历史的古老县城,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现代发展也十分稳健。虽然名字简单,却容易被误读,但这也恰恰是它的独特魅力。以后再听到“莒县”这个名字,记得正确念作“jǔ xiàn”,千万别再念成“lǚ县”啦!
发布于:天津市创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